清凉何来
\n文/王秉良
\n盛夏之时,常常赤日炎炎,溽热难耐,使人心烦气躁。所以“苦热行”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命题,以“苦热”为题的古诗不胜枚举。南梁萧纲《苦热行》说:“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唐王维《苦热行》也写道:“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炎威之下,在缺乏制冷设备的古代,真是让人没处躲没处藏。于是,古人常常会画各样的《消夏图》,用图像中的清凉,让心情暂时得到纾解。
\n画面营造的清凉世界中,常会有几种构成要素。比如要有青翠的竹林,要有开阔的荷塘。你看明代仇英的《竹梧消夏图》、南宋刘松年的《荷亭消夏图》中,都有高士在竹林畔、在荷池环抱的水阁中,享受着竹影荷风。孟浩然说:“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吹拂过水面的清风,带来荷花淡淡的清香,人坐在水阁中,会感到清爽而惬意。
\n夏日昼长夜短,在绿荫下小憩,也是躲避炎热的妙法。芭蕉叶大如席,满目葱绿,用它来遮阴最好不过,南宋诗人张镃写它:“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怀素和尚甚至称它作“绿天”。“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就坐到芭蕉树下小憩。他光着脊梁,手拿蒲扇,在绿荫清风中渐渐就进了梦乡。一个小童也跑来,背靠着芭蕉树席地而坐,垂头做起了自己的梦。金农的弟子罗聘来了,看着这有趣的场景,就拿笔画了一幅《蕉荫午睡图》。金农醒来看到这幅画,也觉得有意思,就在画上题赞:“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他的梦中境界,便与庄子梦到蝴蝶有几分相仿了。
\n这些翠竹荷花、梧桐芭蕉、风亭水阁,是古人精心营造的清凉胜境。其实,这些清幽雅致的环境,也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映照。画中那些或坐或卧的人,我们称其为“高士”,他们的高,是因为身上自有一种清气,和周遭的环境是和谐的。在他们心里,本就有一方清凉世界。这清凉源于内心的从容淡泊,不为物欲所累,不为世俗所扰。
\n在一个炎炎夏日,白居易去拜访一位禅师,只见禅师在闷热的禅房内闭目端坐,好像周遭的燠热都侵袭不到他一样。白居易不禁发出感慨,写诗赞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他还写过另一首《销暑》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这种心得,和从禅师身上感受到的是一样的。
\n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溽热无风的夏夜,在“竹深树密虫鸣处”,他感受到了一种微凉,这既是大自然反馈给他的,更是自己的心境反照出来的。
\n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的蕉荫荷风中觅得清凉,可以引凉风入室,构造风亭水阁等纳凉之地。可是,真正的清凉世界,不仅在这些清爽之地。当我们热切地营造各种“热点”,期望受到“热捧”的同时,是否也会感到燥热和郁热时时笼罩心头?心灵若被各种欲望和焦虑填满,便如同密不透风的闷热暗室。从心底生发的清凉,不是出于“躺平”后的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也不是出于悲观的消极避世,而是心境的疏朗清静,是物我如一的圆融通透。
\n寒潭印月,虚室生白。心若安定,炎威自退。我们的心灵世界清静寥廓时,清风自然徐徐而至,清凉自会如皓月之光弥漫开来。
\n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