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不仅是武周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正统称号的女皇帝,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在那个男性主导的封建时代,武则天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实力爬上帝位,无疑是一次极为艰难的突破。她能够成功上位,背后离不开数年的精心筹划和深思熟虑的布局。
虽然后人一直批评武则天的篡权手段,认为她阴险狡诈,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为唐朝的国力和治理做出了不少贡献。她的治理能力和决策,虽然有时受到质疑,却也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到了神龙元年,武则天因病重,渐渐失去对朝政的控制,这为李显争取了机会,并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将唐朝的政权重新夺回。武则天退位后,虽然她已不再是帝王,但在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遗嘱,要求与李治合葬在乾陵。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毕竟作为一位女性,武则天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的束缚,登上最高权力的位置,实属不易。那么,她为何在最后时刻选择与李治一同葬于乾陵呢?
展开剩余71%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着武则天的深思熟虑的心机。晚年的武则天,似乎对朝政不再有太多兴趣,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与男宠的私事。在此期间,李显抓住了时机,联合朝中重臣,将权力重新收回,恢复了唐朝的政权。同时,年事已高的武则天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后事。尽管她已经退位,成为了太后,按照惯例,作为曾经的女皇,她应当拥有一座独立的、威严的陵墓,来彰显她曾经的尊贵身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武则天要求与李治合葬在乾陵。乾陵作为唐朝最为著名的皇家墓葬之一,建造历时多年,工程艰巨且工艺精湛。为了确保李治的陵墓长久保存,修建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武则天的要求,无疑意味着要重新开工,这不仅可能破坏原本完美的墓葬结构,更会引起当时的朝臣的不满,毕竟李治曾是唐朝的皇帝,乾陵本应象征着唐朝的帝王尊严。
然而,武则天此举并非单纯的追求与李治合葬的情感寄托,而是她精心计算后的深思熟虑之举。作为前帝,武则天知道,如果她死后被安葬在乾陵附近,就能避免那些曾经因她严苛统治而心生怨恨的大臣对她墓地的破坏或侮辱。毕竟,尽管他们对武则天心存愤恨,但乾陵毕竟是李治的陵墓,任何对陵墓的不敬都会被视为对唐朝王朝的亵渎。
此外,武则天一生施行严酷的政策,使得许多朝臣在她的治理下丧命,甚至民众也生活在恐惧中。这些因素促使她在临终时将目光转向自己的长远安全,决心借李治的陵墓来保护自己。在她的心中,虽然李治已不在人世,但将她与李治的关系维系到永远,是她在最后时刻的心机所在。
李显继位后,将武则天自封的“圣神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在历史的舞台上对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当武则天的合葬请求被提出时,李显犹豫不决,召集了朝中的大臣们进行商议。文武百官纷纷表示反对,认为重新打开乾陵进行合葬不仅会破坏李治的陵墓,还会对朝廷的传统礼制造成严重冲击。最终,大臣严善思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乾陵旁边修建一个新的墓地,这样既能满足武则天的心愿,又能避免对李治的陵墓造成影响。
然而,严善思并未看透武则天的真实意图。她并不只是希望与李治合葬,而是希望借此借助乾陵的权威保护自己不受死后报复。最终,李显勉强同意了武则天的请求,允许她与李治合葬在乾陵。由此,虽然武则天生前并未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她却在死后达成了自己所期望的平静安宁。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